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中德两国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剖析(3)

来源:内燃机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萨克森州的经济社会情况与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通过对德国工程领域高等教育的初步探讨,笔者认为,我国在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追

萨克森州的经济社会情况与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通过对德国工程领域高等教育的初步探讨,笔者认为,我国在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追求人类共同命运发展的今天,加强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视是十分关键的,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证实了“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远见和价值。

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管理和优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命题,通过对中德两国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能够看出:第一,加强工程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育界和工业界的协调配合,前者为学生的基础能力养成奠定了知识基础,后者为知识内容向专业技能的转化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有效突破二者之间存在的行业壁垒和认知断层,实现全社会对工程教育重要性的共识,对于提高工程教育的过程质量和加速能力成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兼容并包地整合引导和推动两方面的教学教学实施理念。工程教育过程中既需要对教学引导的收,即驱动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从而建立扎实可靠的专业素养,又需要对学习过程的放,即引导学生有效理解知识体系以提高教学培养过程的效率。

[1]赵哲.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郭伟伟.建设领域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价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2):68-69.

[3]张玉,赵敏,李宝平,等.案例教学在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领域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8):240-241.

[4]郑杰.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产学研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7):9-10.

[5]李佳洋,范立南.新工科驱动下转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4):1-2+25.

以先进制造作为产业形象的德国在工程领域始终保持着高水平投入,特别是在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其深刻认识到工程教育教学的系统性、持续性和交叉化对于人才培养过程及质量的重要影响,从基础投入、顶层设计、过程管理、目标驱动等多个角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体现在对工程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强化教育界与工业界的交叉协作,充分发挥了工程教育对于推进产业发展、巩固科技水平、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一 绪论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通过对德国萨克森州(Saxony)高等教育教学的短期考察研修机会,重点关注了德国萨克森州高等工程教育在教学方案设计、制定和执行等方面的规则、方法以及细节,从高等教育思想、教育过程管理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阐述中德两国在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异同,进而论述中国在开展工程教育方面能够借鉴的良好经验并总结提出相应建议。需要说明的是,德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及相关教育立法由各州自治确立(本文中所提的过高等教育体系即指德国萨克森州高等教育体系),教育系统的运营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区域独立特征,并与所在州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密切。笔者考察的萨克森州是德国东部经济增长最快的州之一,在生物、环保、汽车、微电子和能源技术等产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良好,其教育体系规划即充分反映了萨克森州的产业特征,强调科研教育与工业实践的对接协作,人才培养与职业规划的一体化衔接,注重协调教育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将推动产业发展作为推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参考。经过多年的发展,萨克森州已构建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教育水平在德国各州之中连续多年位居第一,具有明确的参考性并显示出良好的借鉴意义。二 教育教学架构对比本文主要从教育体系及理念、教学方法及措施、教学过程及管理等三个方面开展对比分析,以其为基础阐述分析结论和建议。(一)教育体系及理念在教育体系及教学理念方面,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能力和知识广度的培养,办学倡导精益化,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作用,采取“教授治学”的方式执行教育机构的管理活动,由教授牵头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承载能力,并以其为主体结合机构与教学需求实际具体定制和贯彻教育教学方案。与此同时,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以及合理的教育教学任务安排,充分融合高层次学者、科研人员、专业教师/讲师、助理教师/研究员等角色作用,使各类人员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职业规划目标,明晰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围绕团队发展方向和教授治学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倡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形成对学习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引导方式驱动学生使其获得进步。在此基础上,强调教育教学的系统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度,进而将解决问题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力求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扎实稳健地发挥专业能力,保持对领域问题的敏感性,具备独立分析、自主创新的个人能力,实现个人能力对工作场景中多种技能需求的全覆盖。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及教育强调培养活动的专业性和目的性,重视专业需求导向,学科专业的设置即强调与就业热点的对接,采用推动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满足就业需求的专业技能[1]。因此,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对核心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知识深度的培养。通过上述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德两国在教育体系和教学理念方面具备各自特征,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可以分别概括为中国推动式教育理念下对学生职业角色的系统性培养,和德国精益化教育理念下的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性培养。(二)教学方法及措施在教学方法及措施方面,笔者通过在考察过程中参与课程听讲以及观摩走访教学实例发现,保持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积极引入使用教学辅助工具在走访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在小规模班级授课条件下,整合多种教学设施、辅助工具、教学方式方法对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代入感、提高教学质量和听讲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另外,在小规模班级授课条件下,关于课程内容的现场参观、即兴演讲、实物演示也是笔者参与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为授课教师强化课程内容、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合理有效途径,也为学生提升个人交流能力奠定了基础。与之相比,国内在小规模班级授课时,话题演讲、即时问答和电子课件讲解是更为普遍常用的教学方法方式,其更为重视点对点的内容交流,师生信息交互的单向性更为突出。从教学方法方面看,国内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内容传递的信息量和时效比,力求在相对较短的授课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从教学措施方面看,国内的教学活动对基础设施的条件要求相对较低,所使用的教学工具相对单一固定,使得教学活动对教学基础设施的依赖较小,便于寻求到更多的教学场地开展小规模班级授课。中德两国在开展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方面,均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3],如E-learning、MOOC、Web-based Training、Webinar等。其作为对传统教学的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三)教学过程及管理德国精益化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从顶层设计即倡导宽进严出、逐步求精、尊重个人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管理思路,充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如图1(a)所示,其教学过程设计呈现金字塔式结构。在上述顶层设计架构的指导下,学生有充分的机会选择和参与多数专业的教学活动,了解和学习给定专业的特点和基础知识,一方面为确定其个人的就业意向提供最为直接的主观意向感受,另一方面也为高等教育遴选合适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素材。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持续的甄别淘汰,确保合适的学生进入到更高阶段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环节,实现学生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的逐步精益。另外,德国高等教育所提供的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序列具备多条转换通道,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和转换个人学习进展,倡导以人为本并尊重个性发展[4]。当学生进入专业学习过程中,德国教育界与工业界的系统化协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工业实习实训的机会,特别是双元制的确立和引入,极大地弥合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间的断层,有效地推动了学生从工作就业解决生活温饱向个人发展追求自我提升的过度,从而完善高等教育所倡导的文明传承、人类发展的核心功能。与之相区别的是,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教学过程管理思路,倡导严进宽出、定向推动、面向社会角色发挥教育的系统化功能,如图1(b)所示,其教学过程设计呈现倒金字塔式结构。在实施高等教育过程中,严格区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功能和过程,具有先天的过程壁垒。图1 中德两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设计架构三 德国工程教育的宏观驱动德国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目的是为全方面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受三方面发展需求的驱动: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受到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驱动,力求培养具备合格社会角色的人,促进社会精益化发展;工程教育的科学研究功能受到文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驱动,为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命题提供智慧支撑;工程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驱动,作为持续提升国家经济地位和竞争力的核心手段,推动和保持德国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技术、文化领先。由经济社会发展驱动的德国工程教育注重将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新组织形式渗透至教育教学内容中,配合其强调全面、独立、扎实的教学理念,以实现工程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促进-驱动”闭环,形成人才和资源的良性循环[5]。四 结语综上,能够看出中德两国在开展工程领域高等教育过程中,核心思想、发展思路、管理实施等方面存在着各自的特征和架构设计。总体上可以从历史、人文、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存在差异性的原因。首先,德国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当前所取得的领先地位是其在开展工程领域高等教育的基础,以萨克森州为例,其具备的高技术产业基础为工程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次,德国传统的严谨化、精细化工作生活态度为其教育体系的标准化、系统化提供观念基础,使全社会形成了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进步驱动教育精益化提升的共识。再次,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以及倡导的国家发展战略,使其将面向全球发展制造业的思路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通过发展工程领域高等教育促进德国制造的持续领先,以实现精益化生产方式下制造技术的附加值持续提升。萨克森州的经济社会情况与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通过对德国工程领域高等教育的初步探讨,笔者认为,我国在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追求人类共同命运发展的今天,加强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视是十分关键的,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证实了“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远见和价值。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管理和优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命题,通过对中德两国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能够看出:第一,加强工程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育界和工业界的协调配合,前者为学生的基础能力养成奠定了知识基础,后者为知识内容向专业技能的转化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有效突破二者之间存在的行业壁垒和认知断层,实现全社会对工程教育重要性的共识,对于提高工程教育的过程质量和加速能力成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兼容并包地整合引导和推动两方面的教学教学实施理念。工程教育过程中既需要对教学引导的收,即驱动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从而建立扎实可靠的专业素养,又需要对学习过程的放,即引导学生有效理解知识体系以提高教学培养过程的效率。参考文献[1]赵哲.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2]郭伟伟.建设领域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价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2):68-69.[3]张玉,赵敏,李宝平,等.案例教学在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领域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8):240-241.[4]郑杰.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产学研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7):9-10.[5]李佳洋,范立南.新工科驱动下转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4):1-2+25.

文章来源:《内燃机工程》 网址: http://www.nrjgczz.cn/qikandaodu/2021/0126/467.html



上一篇:火花点火式沼气燃烧的试验研究
下一篇:水利调度工程中通信及其自控化控制

内燃机工程投稿 | 内燃机工程编辑部| 内燃机工程版面费 | 内燃机工程论文发表 | 内燃机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内燃机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